干细胞百科
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损伤的机制分析
作为近年来的新兴技术,干细胞疗法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近日发表在《Science Direct》上的一篇综述论文总结了关于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细胞层面来看,子宫内膜损伤发生是由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活力降低,甚至经历细胞凋亡,从而诱导子宫内膜萎缩和子宫内膜稳态的破坏。而子宫内膜损伤激活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又抑制了子宫内膜血管生成,进而阻碍子宫内膜再生。
更重要的是,子宫内膜严重损伤通常是不可自然逆转的。临床上,成功修复和重塑子宫内膜的关键因素在于子宫内膜的再上皮化和血运重建,其次,抗感染和炎症控制是优化子宫内膜新生的重要环境保障。但目前仍没有同时满足以上要求的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手术以及药物治疗都存在一些副作用或疗效甚微。
因此,妇科亟待探索在多个层面进行子宫内膜损伤修复的治疗方法,以改善子宫内膜损伤患者的子宫内膜微环境和耐受性状态,从而提高这些患者的妊娠率。
近年来随着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利用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受损子宫内膜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2004年,研究人员从人类子宫标本内膜组织中提取到具备克隆形成能力的细胞,其可诱导分化成包括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和骨细胞在内的多种类型细胞,这个特点与医学界的老熟人——间充质干细胞高度相似。
因而,为了修复子宫内膜损伤,是不是可以采取干细胞疗法,人为补入干细胞生力军呢?医学研究者已经做出了大胆尝试。
从骨髓中分离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易于获取,培养周期短,被选用作动物模型试验的先头部队。研究人员从雄鼠骨髓中提取BMSCs后输注到雌鼠体内,并观察到受损内膜处富集有更多Y染色体阳性细胞,即出现了BMSCs的募集效应,并且内膜损伤处的纤维化程度有一定减轻,妊娠率随之提高。
另外的研究团队则发现,将人类的BMSCs通过小鼠尾部静脉或宫腔注射的形式移植,也能发现BMSCs在子宫内膜血管旁聚集,促进了内膜细胞的增殖。
医学研究者还进一步研究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经血间充质干细胞(menMSCs)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其对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修复作用是趋同的,或多或少都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降低促炎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下降、改善内膜心态、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表达的功能。
除了干细胞直接作用于病灶的治疗思路,还有一类奇特的干细胞衍生物治疗方案也颇受关注。
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exosome)能够促进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迁移,研究人员发现动物模型中外泌体不仅可以单独生效,而且联合雌激素使用同样可发挥较好的免疫调节效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不能全数存活,而凋亡的部分也能够发挥一定修复作用,例如将干细胞凋亡小体负载在水凝胶中,其仍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控制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的特性。
医疗人员想方设法延长干细胞在宫腔内的驻留时间,想到利用胶原支架作为干细胞的粘附基础,胶原支架同时还可以联合外泌体应用,得到时效更久的内膜修复效果。
从动物模型试验到临床实践研究,再到成熟方案落地和推广应用,仍然道阻且长,但干细胞对子宫内膜损伤的机制将日益明晰。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干细胞家族中来源最广泛的一支,具备免疫原性低、易于培养诱导的优势,假以时日,定将为女性提供更多健康屏障作用,其安全性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关关键词:
- 相关推荐MORE+